最新消息

更新時間:2018/10/11
美巡賽的亞洲雄心
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翻開2012年的美巡賽日程,你能發現什麼?伍茲依舊是灣丘和繆菲爾德山莊的王者,DJ維持著每年至少一冠的勢頭。那一年的冠軍榜上,有的名字已經慢慢隱退(史翠克、唐納德),有的則剛剛顯出自己的冠軍相(福勒)。
 
日程的後半部分,有兩場在亞洲舉行的比賽。整一年,除了英國公開賽,就只有這兩場比賽不在美洲。尼克·沃特尼贏了一場,他在馬來西亞戰勝了美巡同伴佩爾特和加里古斯;伊恩·保爾特贏了另一場,在東莞觀瀾湖舞獅隊的護送下,他捧起了世錦賽-滙豐冠軍賽的獎盃。這一年,是這兩場比賽最後一次以打著星號(非正式比賽)的身份,出現在美巡賽程中。一年後,美巡亞洲季正式成型。
 
打完就給五萬美元,有本事就來拿啊
每一場美巡賽的獎金都很高——不然世界第一巡迴賽這個地位是怎麼來的——但在2010年,一場遠離美國本土的比賽,人均獎金之高,還是讓見慣了很多個零的美巡球員個個都躍躍欲試。只要你進入參賽陣容,並且在比賽中不因為客觀原因退賽或者被取消資格,哪怕打得再差,天天騎三輪車,也有至少五萬美元入帳。冠軍?乾乾淨淨的整數,100萬美元。
 
當年的聯邦快遞杯積分榜前25名,加上亞巡賽獎金榜前10名,再加五個贊助商名額。第一屆“聯昌國際銀行馬來西亞亞太精英賽”有著600萬美元的總獎金,而參與分錢行動的,只有這40位球員。
 
在吉隆玻郊外的MINES度假村,時任大馬總理納吉布為這場比賽開鑼。除了以隊際賽形式呈現的世界盃,和以國際PGA聯盟為主體舉辦的世錦賽之外,這其實是美巡賽在亞洲的第一次嘗試,雖然它只是一場與亞巡賽合辦的非正式比賽。
 
世界那麼大,為什麼是馬來西亞?把時鐘撥回20092010年。也許受到了金融海嘯後遺症的影響,國際高爾夫巡迴賽組織間彌漫著一股求變的氣氛,好像不變就要活不下去。“變”的中心,就在大家都看著眼紅的亞洲:亞巡賽和同一亞洲打得難分難解,歐巡賽的東進戰略正在緊鑼密鼓實施中,就連一直偏居東北亞一隅,看著與世無爭的日巡賽,也開始積極地參與到亞洲大陸的賽事中。
 
1995年就進入中國、後來也率先提出了“世界巡迴賽”這個概念的美巡賽,會隔著太平洋坐山觀虎鬥?不存在的。在美聯社記者面前,蒂姆·芬臣(時任美巡賽主席)透露出了自己構建美巡遠東系列賽的想法。“我不是說一定啊,但我們很可能會在未來兩三年(在亞洲)形成一個短期的系列賽。”得,老大又來加了一把火。中國已經有了剛剛升級為世錦賽的滙豐冠軍賽,日韓兩個較為成熟、自成體系的市場,外來者在短時間也沒辦法完美融入。馬來西亞則一直是亞洲最熱門的高爾夫旅遊目的地之一,全國有超過200座球場,一年四季皆可打球。
 
上層關係的支持也必不可少:納吉布是高爾夫球迷,一心想要引進高水準的高爾夫賽事,借而提升大馬的高爾夫水準。2009年底宣佈比賽將要舉行的是他,一年後在現場為比賽開鑼的也是他。20104月,納吉布國事訪問美國一周,還專門抽了半天時間出來,與飛來華盛頓的芬臣見面。“聯昌國際銀行精英賽是我們與美巡賽長期合作關係的第一步。我們希望通過與全球領先的美巡賽的合作,將馬來西亞職業高爾夫的水準和高爾夫本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段話被寫進了大馬政府發佈的國事訪問新聞稿裡。
 
美巡賽則一箭雙雕:在馬來西亞辦賽,既能立足東南亞市場,輻射整個亞洲,為遠東揮杆賽(也就是現在的亞洲揮杆賽)增添一枚砝碼,又能借機探尋芬臣的另外一個想法:把TPC網路擴展到美洲之外。哪個TPC?就是TPC鋸齒草那個TPC咯!
 
TPCTournament Players Club,巡迴賽球員俱樂部)是美巡賽擁有、管理的一個球場連鎖品牌,主打“提供終極的美巡賽事球場體驗,服務、設施皆滿足職業高爾夫之最高標準”。最著名的TPC球場,就是美巡賽的總部所在地,TPC鋸齒草俱樂部。在2016年以前,所有的32TPC俱樂部全在美洲,其中30家在美國本土。也難怪有著世界夢的芬臣,想要把這個大IP推向海外。日本和韓國的球場不少,但一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沒辦法打球。赤道附近的馬來西亞,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TPC在亞洲首秀的最好立足之地。
 
分錢的比賽在明,TPC的推動在暗。第一年的100萬美元,本·克萊恩拿到了;第二年,分錢的人多了8個,博·範配爾特把130萬美金的冠軍支票揣進了兜裡。從2014年開始,比賽成了一場有著完全聯邦快遞杯積分的正式美巡賽,舉辦地也移到了吉隆玻市中心的吉隆玻高爾夫鄉村俱樂部(KLCC)。
 
瑞恩·摩爾在KLCC連著贏了兩年。等到超新星賈斯汀·湯瑪斯在2016年贏得自己美巡首冠、捧起聯昌國際銀行精英賽冠軍獎盃時,他腳下站著的那片綠地,已經改了名字。TPC吉隆玻。
 
在陰盛陽衰的韓國,怎樣掀起美巡旋風?問你一個問題。國土面積僅是中國百分之一的韓國,是全球第幾大高爾夫市場?給你三個選項。第八、第六、第三。
再問一個。以下哪個數字,最接近2015年韓國女子高爾夫巡迴賽(KLPGA)全年的賽事門票收入?1.5億韓元。1.5億人民幣。1.5億美元。
 
要說韓國高爾夫,一定繞不過一個名字:樸世莉。1998年,韓國女球員樸世莉連續贏下兩場LPGA大滿貫賽。在成為女子高爾夫球界最閃亮明星的同時,樸世莉也以一己之力,直接帶動了席捲韓國的高爾夫狂熱。有能力的,把孩子送到美國、澳新學球,或者乾脆直接移民(比如小魏、小金、小李家);留在國內的,也成天在練習場揮汗如雨。
 
到今天,韓國已經成了全球第三大高爾夫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017年,韓國的高爾夫產業產值達到了11.4兆億韓元(約新台幣3200億元)。
 
看著眼紅嗎?眼紅就對了,你也不是獨一個。就連部分韓國高爾夫業內人士,也看著眼紅。
 
我說的是韓國男球員。韓國球員是美巡賽場最中堅的亞洲高爾夫力量代表。從崔京周開始,一共有八個出生在韓國的球員贏得過美巡賽冠軍——這還不包括一度火上天際的金河珍。半路出家的前健美運動員老崔,一個人就拿了8張美巡賽的冠軍支票。也是半路出家的前舉重運動員梁容銀,成了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來自亞洲的大滿貫賽冠軍。
 
但在大環境上,韓國高爾夫絕對“陰盛陽衰”。韓國女子巡迴賽(KPLGA)儼然是美國LPGA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基地,朴、金、柳這些西方人不熟悉的姓氏,頻頻佔據領先榜最前列的位置。一個大滿貫賽冠軍算什麼?韓國女將直接將這個數字變成了28個。
 
越刮越猛的韓風,還差點引出一件大事兒來。2008年,還沒意識到亞洲市場重要性的LPGA,曾短暫地出臺一項規定,計畫懲罰“在配對賽、採訪和發言中理解不好、說不好英文的球員”,懲罰措施包括罰款和禁賽。還好沒有最終實施,否則“歧視亞洲球員”的帽子,LPGA是戴定了,也肯定會丟掉火熱的韓國市場。
 
有多火熱?2018年,韓國女子巡迴賽共有30場比賽,只比美國LPGA少三站——要是只算本土賽事的場次,美國還比不上韓國。回到三年前的2015年,韓國女子巡迴賽光是門票銷售一項,就入袋了190億韓元(近新台幣6億元)。
 
男子巡迴賽呢?2018年的男子韓巡只有17場比賽,總獎金143億韓元。也就是人家三年前門票收入的三分之二吧。
 
所以,當201510月,芬臣與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一起走上仁川松島IBD的舞臺,為首度在亞洲舉行的總統杯賽捶響戰鼓之時,許多見證者都會想一個問題:在這個女子球員占統治地位的地方,會有一場常規美巡賽嗎?CJ集團說:會。
 
財富500強大企業,不差錢,一甩手就是925萬美元。2017年第一屆CJ@九橋的總獎金,壓過了除大滿貫賽、世錦賽和球員錦標賽之外的所有美巡賽。舉辦比賽的九橋俱樂部,在“韓國海南島”濟州島,長年雄霸韓國球場排名的第一位。要說它有多牛呢……它是第一個在韓國舉辦LPGA賽事的球場。
 
在亞洲的幾場比賽,都沒有晉級線,韓國也不例外。去年的“分錢大賽”上,勢頭正旺的賈斯汀·湯瑪斯,一邊從美巡賽現任主席傑·莫納漢手中,接過把自己的韓文名字塗白的冠軍獎盃,一邊拿走了166.5萬美元的支票。多說一句,美巡亞洲季還真的是湯瑪斯的福地。他職業生涯的頭兩個美巡賽冠軍,就是在馬來西亞的聯昌國際銀行精英賽贏下的。時隔一年,在濟州島,湯瑪斯成了美巡七冠王。
 
東京塔下的湯姆·沃森
你也許還記得這一幕:201711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和訪日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打高爾夫,日本頭號球手松山英樹作陪。打完沙坑球後,急著走出沙坑的安倍狠狠摔了一跤,把自己甩回了沙坑裡。那不是安倍第一次和特朗普打球。兩個月前,東京塔旁洲際酒店的大宴會廳裡,安倍講了好一陣自己和高爾夫的故事。末了,他說:“大家都想知道我和特朗普總統今年四月打球的結果吧?不告訴你們。”
 
台下爆發出一陣笑聲和掌聲。端著木制清酒杯,咧嘴開懷大笑的,有湯姆·沃森、約翰·達利、科林·蒙哥馬利和本·克倫肖。都是歷久彌堅的多次美巡賽冠軍得主們。說起來奇怪。亞洲是各大洲高爾夫發展史最短的,卻占了全球前三大高爾夫市場之二:韓國第三,日本第二,真真稱了《瘋狂有錢的亞洲人》這個題目。2017年,日本高爾夫市場產值為1.3兆億日元(約115億美元)。
 
市場是亞洲最大,實力也是亞洲最強——世界排名前100的球員裡,有5人來自日本,韓國球員只有3位——但仔細想想,你在美巡賽場上經常聽到的日本名字,除了松山英樹,還有誰?
能想到“小平智”的,謝謝你,真是美巡賽的忠實粉絲,能叫出今年RBC傳承高球賽冠軍的名字。
能想到“石川遼”的,也謝謝你。人氣一時比肩老虎的害羞王子,已經離開了美巡賽,重新回歸日巡。
能想到“今田龍二”的,來,放下手機,和我一起照照鏡子,仔細看看頭頂,白頭發是不是又多了幾根?
 
日本的高爾夫市場實在是高度自給自足。有著雄厚力量的國內企業一以貫之的支援,也有泡沫經濟時期建造的上千座高爾夫球場,無論男子賽事還是女子賽事,都一年又一年、穩定地在自己國內進行著。男子日巡賽的世界積分和歐巡賽接近,每場比賽的獎金也沒差太多。2018年男子日巡賽除開大滿貫、世錦賽等合辦賽事之外,有25場,總獎金為34億日元(約3000萬美元)。
 
能在日巡賽上站穩腳跟,除了賽事獎金,還有日本企業的贊助。畢竟是GDP排名全球第三的國家,對球員來講,這是一個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再加上語言的天然壁壘,以及國內完善的青少年體育培訓體系,日本高爾夫看上去不需要、也很難與外來勢力合作。直到2016年。美巡常青賽出人意料地搶在了主巡迴賽前面,宣佈了一場由日本航空冠名的、僅限50歲以上球員參加的比賽,將在2017年的成田高爾夫俱樂部舉行。與此同時,芬臣也給美巡賽日本辦公室揭了幕。主掌辦公室的,是美巡賽持權轉播商“木星高爾夫電視網”的前主席石井政士。
 
仔細想也就想得通了。每週都有一場賽事的主巡迴賽,日程不是那麼好協調。比起韋伯網巡迴賽來,常青巡迴賽的球員們知名度也要大得多。拿一場有諸多著名老將參加的比賽來試試水溫,在日本這個講求傳統、相對較封閉的市場,不啻為一個好的選擇。
 
於是才有了安倍晉三賣關子的那次演講。美巡賽在日本的第一次落地,雖然不是主巡迴賽,但主辦國也給夠了面子。安倍在首相官邸接見了球員代表——他從達利手中接過了那條花花綠綠的褲子——又出席了開賽前一天的晚宴。日本航空派了一架專機,將參賽球員們從加拿大直接送到了成田機場,賽後又是同一架飛機,把他們全部送回加拿大的賽場。
 
而最終的結果,也是皆大歡喜。在亞洲知名度和話題度都很高的“蒙蒂”蒙哥馬利,捧起了冠軍獎盃。沉寂了一年後,2019年,這場比賽將以“萬事達卡日本錦標賽”的名義回歸。
 
與此同時,有一條日文新聞,既未見諸英文媒體,也沒有在其他亞洲地區流傳:201711月,美巡賽和日巡賽簽訂了為期10年的合約。雙方承諾“在戰略上實施更緊密的合作,共同支援對方的發展”,也將“共同支持彼此巡迴賽和球員的市場推廣”。提前預警:如果2019-2020賽季的美巡賽,是以一場在日本舉行的比賽來啟動的,可不要覺得驚訝哦!
 
一切始自中國
逢五逢十,不管在哪裡,都算得上一個大日子。伍茲的美巡第80冠幾乎是2018全年美巡賽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而大洋彼岸的這邊,進行到第四個年頭的美巡系列賽-中國,也悄悄地迎來了第50場比賽。是哦,美巡賽在亞洲設立的第一個發展級巡迴賽,誕生時一度激起不小波瀾、被蒙著民族主義外皮的大棒揮舞著叫囂“抵制”的美巡中國賽,從2014年四月的海口觀瀾湖,到上周的珠海東方,已經舉辦50場了。
 
要說美巡賽進中國的年頭,其實遠遠不止這麼一點。1995年,在美巡賽主席座位剛坐了一年的芬臣,就把高爾夫世界盃帶到了深圳的觀瀾湖。世界盃是美巡賽牽頭組織、國際PGA巡迴賽聯盟認證的一場以國家為單位的隊際賽。那可是20多年前。新中國的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剛誕生第11個年頭,中國的高爾夫職業化也才剛剛啟動。今天已經在歐巡常青賽上奮戰的張連偉,那年剛剛三十而立;“沖哥”梁文沖還是個懵懂的17歲少年,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中山溫泉球會的練習場上。至於今天的“中國一哥”李昊桐——當弗雷德·卡波斯和拉夫三世在觀瀾湖的果嶺舉起冠軍獎盃時,昊桐父母正在湖南家中慶祝自己兒子的百日誕辰呢!
 
1995年之後,世界盃又來過幾次中國,但出現在美巡賽場上的中國面孔,少之又少。梁文沖一度成為美巡賽場的中國擔當。從2006年到2012年,彼時的少年參加了17場在美國和英國舉行的正式美巡賽。他在新奧爾良的TPC路易斯安那拿到了並列第12,後來又在呼嘯峽的PGA錦標賽上排到第八,都創下了當時中國球員在美巡賽上的新高。
 
但在賽場之外,美巡賽和中國的聯繫,一直沒斷過。TPC鋸齒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國國家隊的訓練基地;俱樂部會所走廊旁側的牆上,掛著好幾幅和中國相關的相框,裡面裝有中國隊員的笑臉,也有大紅的中國結。
 
暗流持續到2013年底,突然轉明瞭。世錦賽-滙豐冠軍賽正式成為聯邦快遞杯的一站,擁有完全的聯邦快遞杯積分。美巡賽在亞洲一下子有了兩場正式比賽(包括前一周的聯昌國際銀行精英賽),美巡亞洲季即將成型。
美巡中國系列賽宣告啟動。
美巡賽在北京設立辦公室。
在美國之外的地區設立常駐分支機搆,這是美巡賽的頭一回。紐約人Greg Gilligan——他的中文名“葛國瑞”更多見於報端——操著流利的普通話,坐進了這間辦公室。老葛在麥當勞中國區工作了14年,又在美國中國商會當了4年主席。芬臣希望有一位“在中國有深厚經驗”的人士,來管理這個美巡賽從1995年開始就進入的市場,葛國瑞正中紅心。
 
老葛的頭號任務,是操盤即將啟動的發展級巡迴賽——美巡中國賽。在我們最經常提及的“美巡賽”這個主巡迴賽之外,美巡賽的旗下,還有常青巡迴賽(參賽球員必須年滿50歲)、韋伯網巡迴賽(進入主巡迴賽的唯一管道),以及分別在20122013年啟動的美巡拉美賽、美巡加拿大賽,兩個位於第三級的發展級巡迴賽。
 
五個巡迴賽的基地和主戰場全在美洲,只有中國賽隔了一個太平洋。中國啊中國,你的魅力誰人能擋?
 
芬臣的構思很清晰:建立一個本土巡迴賽,培養中國頂尖的高爾夫球員,以他們的熱度,帶動中國高爾夫運動的整體發展,最終做大蛋糕,大家都受益。沒錯吧?在中國做事,思路從來都是這樣,不同只是在於誰來做。芬臣可是美巡賽秩序的主要締造者,聯邦快遞杯和總統杯都是他推出的,就連高爾夫入奧,也少不了他在全世界奔走呼號的功勞。他要下決心在中國投入資源,還有什麼想不到的?
 
美巡系列賽-中國的第50場,就這麼來了。好像非得挑大日子來證明這場巡迴賽的國際化似的,美國籍、泰國裔的泰哈卡諾本在珠海贏了自己的第一個職業冠軍。芬臣的目標,達到了嗎?
 
看看李昊桐吧。美巡系列賽-中國的第一年,19歲的李昊桐贏了三場,拿了獎金王,以及一張韋伯網巡迴賽的全卡。從那時開始,他就坐上了一飛沖天的火箭。
 
李昊桐之後的張新軍和竇澤成,則填補了中國高爾夫一個巨大的空白。在這兩人之前,中國從來沒有美巡賽的正式會員。兩人從2015賽季的美巡賽-中國畢業,三年三級跳,最終拿到了上賽季美巡賽的全卡。
 
中國的高爾夫產業會在多久的時間裡,因為這場巡迴賽、這些球星帶來的協同效應,實現大跨步發展?不知道。有些宏觀層面的東西無人可以預測,但至少,中國高爾夫讓人可以期待的因數,已經比過去多太多了。其實,有時候你不得不相信緣分。
 
把日曆翻回20078月。“中國擔當”梁文沖人生中的第一場大滿貫賽,是在奧克拉荷馬州舉辦的PGA錦標賽。阿沖在酷熱的南山鄉村俱樂部打了兩天,沒有晉級——他的最巔峰時刻,還要再等兩年才到來。那兩天一直跟在他身後,舉著記分牌的,是一個塔爾薩本地小孩。
 
小孩14歲,從小就學高爾夫。他跟著梁文沖、伍迪·奧斯丁和納森·格林,走了36洞。按照絕大多數美國青少年球員發展軌跡,那也許是他整個高爾夫生命中,離中國最近的36洞。唔,誰說的?
 
當年的小孩,在2016年來到中國,參加了美巡系列賽-中國。他當年就贏下了兩場比賽,又在2018年贏下了三場比賽。現在離整個賽季結束還有幾天,不出意外,他將在下賽季踏足韋伯網巡迴賽,離美巡賽更進一步。他的名字,叫做查利·薩克森。2018年美巡系列賽-中國的獎金榜頭名。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