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中國傳統文化有悖現代競技概念 旗袍高爾夫曾時尚

中國傳統文化旗袍高爾夫曾時尚

體壇週報   2009   周小儀

    摘 要:近年社會上流行1930年代上海老照片,還有一些古舊發黃、別具風味的圖片,多取自當時的報紙雜誌、月份牌甚至煙盒上的商業廣告。

  體壇週報特約周小儀述評 近年社會上流行1930年代上海老照片,還有一些古舊發黃、別具風味的圖片,多取自當時的報紙雜誌、月份牌甚至煙盒上的商業廣告。這些圖片內容豐富,題材多樣。除了生活家居、婦女兒童圖像之外,還有不少涉及體育運動,諸如游泳、登山、騎自行車、打羽毛球等等。這幅穿旗袍打高爾夫球的圖片就是其中之一。從這些圖片中我們能直觀瞭解舊上海人的現代生活方式和崇尚西方心態。

  體育運動是西方現代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追求靜思和審美,不追求身體的劇烈運動。《水滸傳》中所描述的高俅與徽宗皇帝踢球的故事是真是假尚待歷史考證,即便是確有其事,在古代也是個案,且限於宮廷娛樂,與我們現代強身健體和競技比賽的體育概念相距甚遠。西方社會孕育了崇尚行動的文化,有如德國詩人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把《聖經》中的“太初有字”改成“太初有為”。西方不僅從古代希臘繼承了民主制度,也從中發掘出奧林匹克精神。個人競爭,以勝負成敗論英雄的觀念與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相得益彰。而在前蘇聯、東歐和現代中國,體育也始終與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

 中國對現代性的追求始於晚清。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國門,繼而圓明園一場大火又毀滅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國人痛定思痛,立志向西方列強學習。自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到江南製造局,無一不是努力向現代化邁進。1950年代趕英超美的雄心壯志,更是表達了現代化的決心。以經濟強國,以教育強國,到以體育強國;體育運動承載了重大的文化使命。

  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現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在的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大國,也是世界體育強國。中國幾乎在所有的體育專案中都有一席之地,當然除了那些傳統弱項,比如足球,也包括高爾夫球。

  關於中國足球屢戰屢敗的故事,人們已經談論很多。但個中原因遠非技術因素可以解釋。問題的癥結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在足球上出人頭地。美國人從來不像中國人熱愛足球那樣熱愛乒乓球,而是熱愛籃球。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在自己並不擅長的地方勝人一籌呢?這是否關係到某種對現代性心理認同的需要?

  實際上,現代化、現代性這些東西不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而是西方進口的洋貨。自上個世紀初陳獨秀請進“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以來,這個進口大潮就沒有中斷,這也體現在我們現在的全民體育運動。應該說,這些西方理念,包括競技體育,都是別人家的財產。我們聽從魯迅的“拿來主義”的教導,有借無還,用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使之現代。但久而久之,我們習以為常,就把人家的東西當作了自家的財產。或者說,現代化和體育文化是全人類的財產,我們當然要義不容辭地分一杯羹。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就會發現,現代性不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而只是一少部分西方人的特權。我們可以看看現代性讓我們失去了什麼東西。認同現代性就要承認:西方先進/東方落後;西方文明/非西方野蠻;西方理性/非西方不可理喻:如伊朗、朝鮮和薩達姆-侯賽因。這個二項對立系列還可以很長,但無一例外我們中國一定處於其中位置的下方。因此我們只有自我否定,自我改造,才能“與國際接軌”。如果不能升級換代,就只能憤懣不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足球有既愛又恨的感覺。這不是一種典型的人格分裂麼?我們得到了西方現代的生活方式,卻又同時失去了自己主人翁的位置和自己的文化。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幅奇特的畫面:穿旗袍打高爾夫球。我們不能喪失自我,我們要保持固有的文化傳統,我們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其他領域:我們要創建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我們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我們要保持“中華性”;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不過,這些問題似乎永遠沒有答案,因為以這種方式醫治現代化為我們帶來的心理創傷無異於緣木求魚。是現代化本身和現代生活方式本身到了需要重新思考的時候:不僅是它所帶來的貧富分化以及對環境的損害,還有它使我們心靈所遭受的分裂和痛苦。這種文化失落感不僅表現在中國足球運動中,也表現在這幅精美的圖片上。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