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更新時間:2009/03/26

入奧催化中國高爾夫回歸體育本質

《高爾夫週刊》   2009    

    2009年10月2將最終決定高爾夫能否重返2016年奧運會,為此,成立不久的高爾夫奧會負責人泰-沃陶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專程到北京拜訪了國際奧會的官員們,聽取高爾夫入奧的準備建議。

    即使有每場獎金超百萬美金的巡迴賽事,有球員趨之若鶩的四大賽,高爾夫還是執著地謀求重返奧運。入奧,對高爾夫究竟意味著什麼?菲爾-米克森一語道破,“高爾夫成為奧運會比賽專案對於高爾夫運動來說,其重要性是大滿貫賽的N次方。原因在於奧運會將把168個國家和它們的奧運會基金引進來。所有這些收入以及奧運會本身都將推動高爾夫運動的發展。從世界範圍來說,奧運會將把我們帶入全新的市場。我無法想像高爾夫在中國和印度會變成多麼巨大的一項運動,因為這些國家比美國的人口多了很多。”對於中國來說,高爾夫入奧的意義更不容小覷:那將預示著高爾夫作為運動項目這一本質的回歸。

 正名

    在中國,高爾夫被冠以“污染環境”、“官員腐敗”、“形象工程”等惡名,而奧運會的所有專案都是被公認的健康體育運動。

    在《韋氏詞典》中對高爾夫的解釋是“高爾夫是使用若干支球杆,用儘量少的杆數在通常18洞的球場打球,在各個球洞連續擊球進洞的運動。”《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將高爾夫定義為“以棒擊球入穴的一種球類運動。”這些定義無一不把高爾夫歸結為一項運動。從1860年舉辦首屆英國公開賽開始,高爾夫成為了現代體育運動中發展最快的專案之一,與足球、網球並稱為“世界三大運動”; 高爾夫500多年的發展歷史所闡釋的也正是一種健康的被大眾所喜愛的體育運動。

    有競賽、有通用規則、有組織管理,屬於國家體育總局96個管理專案之一,且是亞運會比賽專案,無論是作為競技體育,還是休閒運動,高爾夫堂堂正正屬於體育範疇。然而在20多年前的中國,高爾夫卻是以“招商引資的平臺”這一角色進入人們視野的,這極大地削弱了高爾夫作為體育運動的本質和功能,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先天不足。在大眾還根本無法瞭解和親近這項運動的時候,高爾夫便與體育運動的角色漸行漸遠。

    而一旦高爾夫成為奧運會比賽專案,它在中國的命運極有可能被改寫,因為奧運會作為當代世界體壇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水準最高、分量最重的運動會,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億萬觀眾將看到奧運會上的高爾夫比賽,奧運將讓全社會對高爾夫運動作出正確的認知和定位,高爾夫將被國人真正接納為體育運動。網球就是最好的例證:儘管早在1958年網球就被列入中國體育部門正式批准的比賽專案,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在絕大多數國人眼中,網球仍然是一項有錢人的運動,與廣大的平民百姓無關。而在1988年網球加入奧運大家庭後,它在國內逐漸得到發展和普及,普通百姓紛紛拿起球拍投身這項大眾化體育運動之中。 

普及

    高爾夫在中國被視作為外商提供的服務以及少數人的專利而淡化了群眾的參與和普及,被歸結為一種純商業、高消費的娛樂而忽視了它的大眾體育特徵,而奧運的宗旨就是普及運動,這將有助於高爾夫在國內的推廣。
    500
年前一個由蘇格蘭牧羊人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發明的運動,在中國做了20多年的招商引資平臺;一項有氧、健康、適合各個年齡階層人群進行的大眾體育被認為是有錢人的遊戲。事實似乎也是如此:高爾夫高投資高收費的經營模式對大眾百姓來說只能是望而卻步。據中高協統計,全國已建、在建和擬建的高爾夫球場共300多個,會員50萬左右。同樣是小球運動,已進入奧運行列的羽毛球就得到了很好的普及(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被列為表演項目,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截至20049月,僅廣州全市向社會開放的室內羽毛球場617塊、球館115個、室外場地則無法計數,每年有630多萬人次到收費的場館打羽毛球。與被稱為“國球”的乒乓球比,高爾夫更是相形見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近9000萬人不同程度地參加了乒乓球運動,經常打乒乓球的人口約1000萬,神州大地隨處可見乒乓熱,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人們已經把打乒乓球作為健身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起源于蘇格蘭的高爾夫之所以在美國取得了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在於美國人意識到高爾夫是一項可以從3歲打到老的長期運動,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模式,是長期修煉、陶冶品質的大眾運動。高爾夫一旦進入奧運行列,國人對它的印象將得到一定程度的轉變,而它也將受到奧運項目的禮遇。目前我國有39個城市擁有2個以上的高爾夫球場和地方高協,如果這些城市興建起真正意義上的公眾球場,高爾夫運動的推廣普及指日可待,高爾夫將像網球一樣從小眾走向大眾。

 幸事

    不像中國籃球運動有NBA巨星姚明,網球有李婷、鄭潔,中國高爾夫缺少這樣舉國皆知的明星球員,因為它缺少成就巨星的舞臺和土壤,奧運則是一個最大最高的舞臺,一次最佳的機會。

    據統計,目前我國職業高爾夫教練僅200余人,職業球員100多人,沒有職業高爾夫球隊。由於“舉國體制”的存在,同樣是健康的體育運動,但奧運項目和非奧運項目在中國卻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重返奧運後的網球運動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網球中心2005年對全國網球現狀進行的一次普查統計顯示,全國有22個省市有專業網球隊,全國專業網球選手共418人,全國專業網球教練120人。由此可見,入奧無疑會成為刺激中國高爾夫球員隊伍發展和壯大的有利因素。

    目前,國內的高爾夫球手們遠沒有“捧著金飯碗”的奧運項目運動員吃香,沒有成群的記者和球迷的關注,沒有體育管理部門的扶持和引導,更缺乏贊助商的支持。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個體戶”,要自負盈虧、精打細算:參加比賽的交通、食宿、報名費等等都由自己負擔,打一場國內比賽一周的花費就近萬元,國際比賽的費用更高,而國內除了張連偉、梁文沖能夠獲得一定贊助外,其他球手幾乎爭取不到商家出資支持。因為不是奧運項目,國家也沒有相應的資金投入。即使為迎戰亞運會成立了高爾夫國家隊(按比賽規定國家隊成員均為業餘球員),但僅僅為亞運臨時集結,一旦亞運結束國家隊就將解散,而職業球手國家隊至今未能成型。奧運項目運動的待遇則截然不同:遵循“舉國體制”的特殊培養模式——國家出資培養運動員,選手參加比賽可以得到國家以及地方上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全力支持,不用為衣食住行操心,也不用為聘請教練的費用發愁,而且身後有大批的科研人員和後勤人員鼎力相助,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比賽。一旦高爾夫入奧,作為“個體戶”的高爾夫球員們將享受到“舉國體制”待遇,奧運高爾夫國家隊也可以發掘和培養更多的高爾夫球員,使中國高爾夫競技體育水準得到提高。

    雖然近年來國際賽事接二連三落戶中國,2007年有6場歐巡賽和7場亞巡賽在中國舉行,憑藉中高協的“外卡”,中國選手參加大賽的機會增加了,但相對于歐巡、美巡每個賽季分別有50多場比賽來說仍然是小巫見大巫。目前中國球員水準不高,真正能夠打入國際頂級賽事的寥寥可數,男子僅張連偉和梁文沖打進過歐巡、美巡,女子僅馮珊珊一人在LPGA闖蕩。中國球員缺少國際競技的舞臺,而奧運高爾夫將成為和四大賽匹敵的高爾夫最高級別的賽事,將彙聚各個國家最優秀的高爾夫球員,球員們不為獎金只為至高榮譽而戰,奧運賽場無疑將為中國球手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舞臺和機會。

  春天

    中國高爾夫產業自出生就帶著沉重的枷鎖,在縫隙中尋求發展,奧運促使高爾夫回歸運動本質將為這個產業打開枷鎖,促其良性發展。

    高爾夫和其他運動一樣:可以強健體魄、陶冶情操、磨練意志、修身養性;可以在世界體育賽場上為國爭光,振奮民族精神。同時,高爾夫球運動本身包含了綠色、氧氣、陽光這些自然和諧元素;在挑戰自然的同時也是對自我的挑戰和超越;參與者要文明高雅、謙和友善、誠信自律,蘊含了深厚的文化禮儀;適合各種性別、年齡、體態狀況者參與,運動創傷最少。一場高爾夫球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場派對、一次聯誼,可以和家人、朋友邊打球邊暢談,其群體休閒性是其他體育運動無與倫比的,高爾夫球以其獨特魅力區別於其他體育運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對家庭健康生活模式的追求。

    雖然高爾夫是家庭成員同場競技交流的最佳選擇,雖然高爾夫是培育下一代判斷、分析、自理能力的首選戶外運動,但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並不順利:高爾夫被劃歸到娛樂行業,限制球場興建,徵收娛樂稅和土地使用稅……因為它目前仍然是招商引資平臺上的小眾運動,是房地產商跑馬圈地的藉口、抬高樓價的理由。而高爾夫入奧,預示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解禁”,高爾夫有望甩掉“娛樂業”的包袱成為真正的體育運動事業,隨著高爾夫的推廣將帶動整個高爾夫產業的大發展。入奧,對高爾夫行業來說是春天!高爾夫可以一改往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窘態,不再成為地產業的附屬品……

  中國高爾夫運動發展大事件:

  1984年,中國大陸首家高爾夫球會——廣東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成立,標誌著中國高爾夫運動的起步;

  1985年,國家体委發出“率先在北京、河北和廣東三地開展高爾夫運動”的通知,同年524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在北京成立;

  1986年,中山球會組隊代表中國參加漢城亞運會高爾夫比賽,第一次登上國際比賽的舞臺,之後中國組隊參加了歷屆亞運,並成立了高爾夫國家隊(1982年,高爾夫第一次被列入亞運會正式項目)

  1993年,國家体委宣佈允許中國高爾夫球運動職業化,並舉行第一次高爾夫職業球員資格考試,翌年產生了中國首批職業球員;

  1995年,中國開始舉辦第一項職業高爾夫巡迴賽——VOLVO中國巡迴賽,第一次舉辦被譽為“高爾夫奧運會”的高爾夫世界盃賽,深圳高爾夫學院成立標誌著高爾夫教育在中國的興起;

  200211月,全國第一家公益性球場——龍崗公眾球場正式開業,為推動中國高爾夫球運動大眾化邁出了第一步;

  20043月,BMW亞洲公開賽在中國舉辦,隨後VOLVO中國公開賽、HSBC錦標賽等歐巡、亞巡的頂級賽事紛紛落戶中國,之後每年基本上都有6場以上的歐巡、亞巡賽事在中國舉辦;

  200810月,大新華航空LPGA賽將首次在中國海南舉辦,LPGA女子巡迴賽首次登陸中國。

  更多精彩,請登陸高爾夫週刊網址:www.golflandmark.com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