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在問到北愛爾蘭新星麥克羅伊(Rory McIlroy)最喜歡哪個亞洲城市時,他毫不掩飾地說,肯定是香港。雖然許多高爾夫巨星沒有正面回答過這個問題,但是可以肯定他們都很鍾愛這個動感之都,否則你很難解釋,他們為什麼如此熱衷參加瑞銀香港公開賽,以至於歷史上總共有9位大滿貫賽冠軍在香港高爾夫俱樂部奪取過冠軍。

  1958年,當高爾夫在亞洲地區還不普及的時候,香港高爾夫俱樂部會員金-霍爾(Kim Hall)給澳大利亞球手埃裏克-克雷明(Eric Cremin)寫了一封信,詢問他的同胞在參加完1959年菲律賓公開賽之後是否願意到香港來,參加另外一場比賽。

  埃裏克-克雷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就這樣首屆香港公開賽在1959年正式誕生。這個概念得到了亞太地區頂尖球手的積極回應。那一年,鮑勃-查理斯(Bob Charles)和克爾-納哥爾(Kel Nagle)兩位大滿貫賽冠軍都參與了這一場比賽。不過最終,一個來自臺灣的年輕人呂良煥以一杆優勢奪取了冠軍。15年之後,不再年輕的呂良煥再次贏得了香港公開賽。到最後,這兩個冠軍成為呂良煥簡歷上最為精彩的一筆,因為今天的香港公開賽已經成為世界高爾夫版圖上重要的一站,而他作為首屆冠軍將被人永遠銘記。

  第二屆香港公開賽被彼德-湯姆森(Peter Thomson)贏得。那個時候彼德-湯姆森已經是世界級的巨星,頭上頂著四個英國公開賽冠軍。五、六十年代正是澳大利亞人事業的巔峰時期,他能在香港公開賽上奪冠一點不讓人意外。彼德-湯姆森後來又在1965年和1967年贏得了香港公開賽。其中1965年,他同時贏得了個人第五個英國公開賽冠軍,也是最後一個英國公開賽冠軍。

  克爾-納哥爾是第三屆香港公開賽冠軍。一年前,克爾-納哥爾在聖安德魯斯以一杆優勢擊敗阿諾-帕爾默贏得了個人唯一一場大滿貫賽:英國公開賽。一年後,也就是他贏得香港公開賽那一年,他再次獲得英國公開賽的爭冠機會,不過阿諾-帕爾默反過來擊敗他,在皇家伯克戴爾奪取了冠軍。

  另外一個在香港公開賽上多次奪冠的大滿貫賽冠軍是葛列格-諾曼(Greg Norman),他贏得了1979年和1983年兩屆比賽。雖然大白鯊在贏得那兩屆賽事的時候,還沒有成為大滿貫賽冠軍,但他在世界高爾夫圈子之中已經小有名氣,1982年,他拿到了歐巡賽獎金王。葛列格-諾曼後來贏得了1986年和1993年英國公開賽,並且長期盤踞在世界第一寶座上。

  看上去香港公開賽冠軍總與英國公開賽冠軍掛鈎,實則不然。1971年冠軍奧維爾-穆迪(Orville Moody)只贏過美國公開賽。而1987年冠軍伊恩-伍斯南(Ian Woosnam)1991年冠軍伯納德-蘭格(Bernhard Langer)的大滿貫賽勝利全部來自美國名人賽。

  至於說到1992年冠軍湯姆-沃森(Tom Watson),他應該是所有香港公開賽冠軍之中成就最高的一個。他總共贏得8個大滿貫賽頭銜,包括2屆美國名人賽,1屆美國公開賽和5屆英國公開賽。

  2001年,香港公開賽正式加入歐巡賽,開啟了歷史新篇章。這一年的獎盃再次被大滿貫賽冠軍奪走。西班牙人奧拉沙寶(Jose Maria Olazabal)分別於1994年和1999年贏得美國名人賽,他在香港高爾夫俱樂部奪冠頗有戲劇性。比賽還剩最後三個洞的時候,奧拉沙寶落後2杆。然而他在最後三個洞神奇逆轉。在第16洞和第17洞抓到小鳥之後,奧拉沙寶在第18洞右邊的樹枝下擊出一個絕妙的5號鐵,小球越過水障礙,在果嶺邊緣彈了起來,最終停到距離洞口幾英寸的地方。這一杆幫助他連續抓到第三只小鳥,最終交出64杆,以一杆優勢反超奪冠。

  有意思的是,這一幕兩年之後發生在另外一個大滿貫賽冠軍哈靈頓身上。愛爾蘭人打到最後一個洞的時候,與亨尼-奧托(Hennie Otto)並列領先。後者已經完成了比賽,現在只看哈靈頓的表現了。在第17洞抓到小鳥之後,哈靈頓在第18洞的開球很有自信,放到了球道的中央,接下來進攻果嶺的一杆越過水障礙,可是停在了20英尺之外。哈靈頓在果嶺上沒有手軟,一推進洞,在觀眾的歡呼聲之中卷走了冠軍。

  那個時候的哈靈頓是歐洲最頂尖的選手之一,不過他的才能還沒有得到證明。愛爾蘭人沒有等太久,三年之後他在卡諾斯蒂的延長賽中擊敗加西亞奪取了英國公開賽冠軍。一年之後在皇家伯克戴爾他成功衛冕,並且在一個月後贏得了美國PGA錦標賽。哈靈頓在奧克蘭山奪冠同時意味著香港公開賽的冠軍名單之中包括了所有四場大滿貫賽的冠軍。

  2010年香港公開賽在得到瑞銀的鼎力支持下將繼續舉辦,賽事的總獎金上漲到250萬美元,更為重要的是這場比賽將由歐巡賽和亞巡賽聯合組建的歐亞高爾夫公司來組織。相信在兩大巡迴賽的推動下,這場比賽將吸引更多世界級的明星。或許今年的冠軍又是一個大滿貫賽冠軍。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