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土地上瘋長的高爾夫球場不僅耗費大量的水,還宣稱需要大量的人,高爾夫教育由此而興。
北京一家高爾夫教育學院的招生簡章裡寫道:一座正常運營的高爾夫球場至少需要專業人才350人。按此計算,目前中國數百家高爾夫球場專業人才缺口10多萬人。儘管這一數據僅是推算,但很多怀揣希望的年輕人還是對此印象深刻。
一個球場需要350名什麼樣的專業人才?這項和“貴族運動”相關的高等教育是專門培養精英的嗎?學了高爾夫專業的大學生就業狀況如何?
“上大學去學高爾夫”?
始建於1995年的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是國內第一所培養高爾夫專業管理人才的高等專業學院。這個直接以高爾夫命名的工商管理學院2001年轉為民辦公助本科後,更接近人們對“上大學去學高爾夫”的想像。
23歲的法龍君今年畢業於該學院。他告訴記者,和其它統招的二本專業一樣,高三畢業生們在達到二本分數線,再達到該專業分數線後,可被錄取。進校後主要有三個方向的學習:球會管理、草坪管理、球技。
其中,管理學佔學分比例較大,包括管理經濟學、企業文化、管理心理學等。學校還在高爾夫學院劃了一塊地作為試驗田,用於種草。讓學生對草坪土壤、草種養護等技術進行實踐。球技則是學生們在大一整個學年和大二上學期的專業必修課,所有人都必須過關,到大二下學期和大三則變為選修課。
法龍君說,這個專業每年學費13000多元,是整個深大所有專業裡最貴的。和有些學費只要每學年4000多元的專業相比,高爾夫學習多出了基本裝備費,還有幾千元的下場費——法龍君和他的同學可以免費在學校高爾夫球場地練球。
除此之外,很多人自己購買了裝備。在法龍君的班級裡,超過一半的男生 自己買球桿,價格從6000元到14000元不等。
該學院副院長張雅琴告訴記者,高爾夫學院招生時文理兼收,畢業時可獲得管理學學士文憑。學生在校期間可學到的管理類知識屬於文科,學到的草坪專業知識屬於自然學科,球技、賽事等知識又使其成為一個體育人文學科。不過,由於下場打球等現實問題,學院設立至今,招生規模一直在80到100人左右。
張雅琴表示,現在一些內陸城市的學院在拓展二級學科時看好高爾夫專業,多來深大高爾夫學院取經。在北京、上海、雲南、山東、海南等地區,高爾夫教育尤受追捧。深大已不滿足於高爾夫的本科教育,目前已經與英國的都柏林大學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
“看上去很美”
高爾夫教育者們表示,這項學習將帶給學生們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從部分學生的就業情況看,高爾夫教育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美。
南方某高校的一名高爾夫專業的學生記得,該校招生時告訴他,從2007到2017年,中國高爾夫產業需要專業人才兩萬人左右,但專業院校的畢業生不足200人。“高貴、精英而且人才奇缺,我對這個專業印像不錯!”
不過,在經過四年學習之後,他並沒進入高爾夫球場工作,而是在一家保險公司推銷人壽險。“球場已經飽和了,而且在球場工作不一定要專業對口。”
該學生表示,自己雖然學了四年,但感覺“大學學的課程比較寬泛,沒有針對性。讓我們每種都懂,但每種都不精”。實習也是“看起來很美”:雖然去的是某個國內知名球會,但每人半個月,要在整個球會輪轉,連端茶打雜的機會都很少。上大學的頭幾年,他們和球場上的高端人群交流,“看見他們散發出成功的光芒”,夢想他們成就個人價值的樣子。可到了最後找工作的時候真進球會的少,“球會只給開出不到3000元的月薪”,工作地點又偏。
也有靠著這個行業發達的人。這名男生說,他的一個同學大二時就開始經營高爾夫球具,認識了上游的批發商,開了網店,沒過多久就買了車。
海南五月花球場是個27洞的球場,在負責草坪維護的70人裡,大學生只有兩人,是甘肅農大學草業的本科生。球場總監吳志勇告訴記者,維護草坪的工作多招募社會人員完成,這個專業的本科生雖然素質更高,學習的知識也比較系統,但前兩年給的待遇也就是月薪3000元左右,“非常辛苦”。
河北省某球場副總經理則表示,大學生並不特別受球場青睞。一個球場最重要的是拿地,拿到地開發後,直接在附近招來農民就能幹活了。和農民一起被招進該球場的草業本科生,待遇與這些農民差不多。
上述人士表示,現在每個球場都在虧損,“每天客人也就這麼多,競爭又激烈,只能壓價”,以前看起來高不可攀的運動,現在有時“每人只需三四百元就能打一場”。他告訴記者,和房地產結合的那些球場比較好過日子,其它的就不行。“球場為拿地花了很多錢,給從業人員的錢蠻少的。”
針對“貴族運動”高價培養的學生們,在這個球場的工資能否達到4000元以上?“不現實。如果以大學生為主,每個月發工資就要一百多萬元,整個球場的營業額也未必這麼多!”這位副總算賬後表示,在管理領域,高爾夫球場找人看中實際經驗和人脈,有五年、十年以上經驗的,工資也就四五千元。“這個行業,只是看上去光鮮而已。”
還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某高爾夫學院招生時說,學生接受培訓後可直接到一家莊園高爾夫球場擔任高級商務助理。一年學費19800元。學生成為高級商務助理後,月工資6000元至12000元不等。有人在這兒交錢學了一年後發現,所謂“高級商務助理”,其實就是“A級球童”。
但高爾夫教育的光環依然吸引了不少學子,以至有些教育機構開始“掛羊頭賣狗肉”謀取不義之財。
一家在網上大作廣告的教育機構,列出了高爾夫專業三個方向的詳細培養計劃,並稱有名師教導。但當中國青年報記者詢問該機構高爾夫教育的具體情況時,幾個招生老師都推說不了解,最後一位老師說:“我們這兒根本沒開課,主要是教健身的,掛個高爾夫的牌子,比較吸引人。”
高爾夫教育教什麼
中國農業大學綠色環境中心主任胡林教授介紹,中國的高爾夫教育萌芽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高爾夫教育的專業分工逐漸清晰起來。2001年,在中國高爾夫球協會組織的一個高爾夫教育研討會上,他曾提出高爾夫教育應分為四個不同的專業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高爾夫運動技能,就是教如何打好球。此類培訓從國內引進高爾夫運動開始就有。
第二個方向是高爾夫經營管理,包括商業管理、產業運作等,與經濟管理和酒店管理專業比較接近。
第三個方向是高爾夫球場的建造和場地養護。
第四個方向是特定的服務技能的培訓,比如球童培訓。
胡林表示,上述四個專業各自的目標及需要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完全不同。只有進行專業區分,才能達到更好的培養效果。
胡林就其熟悉的“高爾夫球場的建造和場地養護”方向介紹了三種相對正規的辦學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交叉學科的培養模式。儘管教育部沒有“高爾夫球場的建造和場地養護”方面的專業設置,但在農林類的大學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在已有的專業設置和知識結構中有所涉及,如園林設計、園藝學、草坪學、土壤學、生態學、植物保護學、植物營養學、農田水利學等,這些傳統學科中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交叉內容可以成為“高爾夫球場的建造和場地養護”專業的組成部分。
第二種是國際合作模式。以農大為例,該校就有與英國蘇格蘭愛姆伍德學院聯合開展的“聖安德魯斯國際高爾夫球場場地管理專業發展證書”PDA教育項目。
第三種是以高爾夫為專業方向發展的模式。比如國內有幾個學校有“草業學科”方向,側重於草坪或高爾夫方向。未來也可能在教育部的專業設置中,直接設立“高爾夫球場的建造和草坪養護”類專業。
大學不是培訓班
花費較高學費和四年時間,以高爾夫教育為專業方向的年輕人可能發現,走出大學後,他們和高爾夫球場難以“對口”,這是否意味著浪費?
在張雅琴教授看來,進入球會並不是該院畢業生唯一“專業對口”的方式,這些年,深大高爾夫學院就業率幾乎是百分之百,有在賽事、球會管理上成就斐然的,還有從事高爾夫器具的。還有一些學生深受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歡迎。
“因為在這一體現身份、尊貴、時尚的運動場上,出現的多是企業精英、政要和社會各類明星。銀行和保險瞄準這類消費群體,很多促銷活動、業務推銷和高爾夫嫁接。熟悉懂得高爾夫的專業管理人才由此倍受歡迎。”張雅琴說。
然而,在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 看來,大學開設學科應該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但不至於實際和功利 到社會要什麼就設什麼專業。應該適當地放寬口徑,有些科目可設置為選修課。“大學不能變成培訓班,不能變成特殊人才培訓培養的地點。否則有些專業說起來很好,到社會上不受歡迎,對學生也是不公平的。”
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