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更新時間:2009/07/01

臺灣旋風名揚國際和蓬勃發展期

環球高爾夫   2009-06-29   整理/李紅燕

    臺灣高爾夫的發展,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最巔峰,“亞洲高爾夫王國”的美譽即是該時期最佳寫照。
   
臺灣高爾夫史上最輝煌的一段,要從六十年代談起。國際知名的呂良煥、謝永郁、謝敏男、郭吉雄、許溪山、許勝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人物。
   
那時候的臺灣,沒有幾個人打球。就算是最老的淡水球場,只有週末的時候才有十幾個會員來打球,平時球場都是空的。於是,球場附近的農村子弟平時就偷偷跑進來打球——他們就是後來揚名國際的臺灣高球拓荒者。因為地緣之故,他們在臺灣幾乎不認識高爾夫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高爾夫。1934年生的謝永鬱和1936年生的呂良煥,加上比他們小五、六歲的謝敏男、郭吉雄,再加上當時最有實力的家庭陳健義、陳健忠、陳健振兄弟,形成了獨特的高爾夫圈子。
   
這期間,他們多在摸索遊戲的階段。呂良煥沒有球杆,就用竹竿代替;沒有球,就用硬芭樂代替。謝永郁、張春發、謝敏男這一輩球員都是幾個人合用一球杆打球,開球、第二杆、沙坑、果嶺全靠它,好不容易有顆球,打到皮破了、裉色了還捨不得丟。郭吉雄因為父親是最早的職業球員,家中有幾支球杆,那幾支就成了大家公用的了。謝敏男還記得,那支球杆操勞過度,杆身彎曲,他們把杆子拗回來繼續打。
   
後來中華高協成立,也有許多願意提攜球員的有力人士,情況才有了顯著改善。1964年,艾森豪杯謝敏男贏得了個人冠軍,這是華人在國際體壇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也是臺灣高手們一連串輝煌戰績的開端。
    1962
年,亞洲高爾夫巡迴賽創立,1963年謝永鬱拿下香港公開賽冠軍,次年衛冕成功並拿下年度總冠軍。從此,亞巡賽年年都是臺灣選手的天下,19641983年間,亞洲總冠軍被臺灣選手贏了17個,謝永鬱4個(1964196519681969),呂西鈞4個(1979198019811986),呂良煥2個(19661967),謝敏男3個(197119751977),許勝三3個(197619781982),另外3個被菲律賓的賓阿達(1970年)和澳洲的馬許(19721973)贏走。
   
其中1967年許勝三以業餘身份贏得菲律賓冠軍。有五個延長賽是兩位臺灣選手之間角逐,呂西鈞在1979年連續三周分別奪下新加坡公開賽、印尼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實現三連冠。那段時期的英雄人物還有何明忠、曹建登、沈忠賢、陳志明等,他們各自在亞洲巡迴賽寫下了值得紀念的一章。
   
後來他們轉往日本巡迴賽發展,也都有出色的表現。最艱難的年代,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代。臺灣經濟在此時開始起飛,1970年之前,球場增加到了13家,高爾夫人口也逐年增加,1980年打球人口有十萬人。
   
八十年代後,臺灣經濟起飛,最明顯的現象便是反映在高爾夫休閒活動中,國民平均所得提高,大家開始注意休閒生活品質,也有能力打球,球場增加、高球人口激增,到九十年代球場增至六十多個,打球人口達四十多萬,職業與業餘球員在國際比賽中屢傳捷報,這段時期是臺灣高爾夫最蓬勃的時期。臺灣選手繼續在亞洲巡迴賽保持優勢。而日本巡迴賽方面,“臺灣旋風”甚至於曾使得日本討論是否要限制外國人比賽場次。
   
尤其令日本人頭痛的是塗阿玉,她在1974年開始赴日發展,八十年代開始稱霸日本高壇12年之久。1981年她贏得一場冠軍,年度排名第九;1982年贏得了九場冠軍,年度排名第一,從此在獎金後座上連坐了五年才下來。1983年九場勝利,1984年七場勝利,1985年七場勝利,1986年九場勝利,那段時期,她與美國的羅佩斯都偶有交手,兩人之間的競賽總是最吸引人的話題,拿後來的大衛斯、索倫斯坦或凱莉-韋伯來比較,她們恐怕都比不上塗阿玉當年的成就。
   
塗阿玉在19871988年因運動傷害成績稍微退步,但還能維持每年至少一次冠軍,年度排名第五。到了1989年,她又贏了五場冠軍,再度成為獎金後,1990年退到第六,但1991年又升至第一在日本共獲得七次獎金後。職業生涯25年,贏得了111個冠軍,總獎金達六億多日元。
   
八十年代的臺灣旋風,還包括黃壁洵、黃玥琴、吳明月,她們每年也是能贏一、二場比賽,加上塗阿玉的冠軍,幾年間,日本女子巡迴賽的三分之一賽程都是由臺灣選手捧走冠軍和獎金。
   
由於日本巡迴賽規模大,媲美歐美巡迴賽,多數實力不錯的臺灣選手都就近到日本發展,早期有陳清波、謝永郁、呂良煥,他們都闖出很大的名聲。謝敏男堪稱長青樹,19829月在東海、高爾夫文摘杯、石橋公開賽的連續三場比賽12回合都是最低杆領先,三周連勝且領先12天的紀錄到目前為止都沒人超越。當時,他所用的球杆和球在日本市場竟然造成搶購而缺貨。
    1982
年塗阿玉九勝、謝敏男三連勝是臺灣高爾夫的第一個高峰;1985年美國公開賽則是第二個高峰,臺灣的後起之秀陳志忠也闖出威名。在業餘時代,陳志忠就已經拿到23座業餘冠軍,是臺灣業餘球員中得冠軍次數最多的人。他在1980年艾森豪杯得到團體及個人的第三名之後轉入職業。1983年,他獲得美國巡迴賽會員資格,成為第一個打入美巡賽的華人高爾夫選手,並多次名列前茅。在當年的美國PGA錦標賽中他獲得了第72名,獲得最佳新人獎。1985年,陳志忠通過資格賽進入美國公開賽,在第一天比賽就獲得領先,而且打出賽史上的第一個“雙鷹”,之後兩天他都保持領先,可惜在最後一天的第5洞出現“連擊”被罰杆最後屈居亞軍。但仍是繼1971年呂良煥一杆之差獲得英國公開賽亞軍之後成就最高的華人高爾夫選手。同年8月,其兄陳志明在美國PGA錦標賽贏得第三名,他也獲得了第11名。1986年陳志忠獲邀參加美國名人賽獲得第23位,19872月贏得洛杉磯公開賽,4月又獲邀參加美國名人賽晉升至第12名。1989年,陳志忠正式轉戰日本並贏得六站冠軍,此外還有多個臺灣本土大賽的桂冠。
   
在年輕一代選手中,謝錦昇、葉彰廷、林根基在亞洲巡迴賽及日本巡迴賽都有捷報,呂文德、汪德昌也是亞洲巡迴賽的臺灣代表性人物。還有張澤鵬、蔡啟煌、洪家煜等都有雄厚的爆發力。而洪家煜業餘時期就贏了兩屆臺灣公開賽。
   
業餘選手方面,每四年舉行的一次的亞運會中華臺北隊也都有好成績。1994年廣島亞運,女子拿到團體金牌,黃玉珍個人金牌;男子選手拿到團體銀牌,洪家煜個人銅牌。1998年曼谷亞運,三位女將包攬團體及個人全部獎項,呂曉娟個人金牌,魏筠潔個人銀牌,林玉萍個人銅牌,但大會規定不能由同一個隊包辦全部獎牌,所以林玉萍的銅牌讓給韓國選手,她只能名列第四。
   
九十年代,臺灣高爾夫最大的變數是球場的激增。在房地產、股票市場一片飆漲之際,高爾夫球場也大量興建,由於開挖數量太多,一度造成環保人士反對,加上一些民眾反對這項被稱為“有錢人專屬”的運動,種種不利的阻力,使得興建球場成為臺灣最困難的投資事業。風波過去了,球場排除困難啟用了,但也有為數不少的球場支撐不下半途而廢。
   
比賽方面,九十年代由於贊助商的熱情加入,使得許多國際性的大賽得以在臺灣舉辦,有如Johnnie WalkerAlfred DunhillMartell、百樂門等,而他們相繼邀請國際巨星來台展現球技,加上電視直播、轉播等,使得臺灣的高球運動更加活躍。
   
近十年,臺灣選手的表現相對沉寂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但還是有不少選手征戰在LPGA、日巡賽、亞巡賽上,時有佳績。200819歲小將曾雅妮新人年即拿下LPGA大滿貫桂冠,今年又收穫了科寧精英賽勝利,世界排名升至第二;林文堂去年年底拿下了亞巡賽系列中的第五十屆香港公開賽,獎金榜年度排名第二;呂文德、蔡啟煌等老將在中國巡迴賽屢有斬獲;年輕的洪健堯、黃韜、謝禹玲、蔡佩穎等小將在國際業餘賽事中也佳績頻傳。臺灣高爾夫的新生力量正在掘起,必將引發新一波的“臺灣旋風”!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